黄鹤楼下,“高山景行”的批发与文化传承
近日,关于在黄鹤楼周边地区批发“高山景行”字画的讨论在网络上甚嚣尘上。 “高山景行”作为一句寓意高尚品德、积极进取的成语,其文化内涵深厚,与黄鹤楼这一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相得益彰。然而,将这一富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成语进行商业化批发,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化商品化、文化传承以及商业利益与文化价值权衡等问题的思考。
黄鹤楼,作为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其自身便拥有巨大的文化吸引力。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词歌赋,赋予了黄鹤楼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高山景行”字画的出现,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一些商家看准了这一商机,选择在黄鹤楼周边进行“高山景行”字画的批发,意图从中获利。
然而,这种商业行为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一方面,批发“高山景行”字画满足了部分游客的购买需求,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让更多人了解并接触到这句成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一些游客认为,购买“高山景行”字画作为纪念品,可以将黄鹤楼的文化记忆带回家中,这是一种不错的文化体验。
另一方面,许多人对此表示担忧。他们担心这种商业化的行为会过度消费“高山景行”的文化价值,将其仅仅沦为一种廉价的旅游商品,忽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大量批量生产的字画,其艺术性和文化价值往往难以保证,甚至可能出现粗制滥造的情况,这无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亵渎。一些批评者认为,这种做法将文化商品化,忽略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最终可能导致文化内涵的流失。
此外,批发“高山景行”字画的商业行为也涉及到知识产权和版权等问题。 例如,字画的书法风格、设计图案是否侵犯了其他艺术家的版权?如何保证批发商销售的字画的质量和艺术价值?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这种商业活动可能会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并对文化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近些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商品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何在商业利益和文化传承之间取得平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既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也要保护好文化的原创性和独特性,避免文化被过度商业化而丧失其本来的价值和意义。
针对黄鹤楼周边“高山景行”字画的批发现象,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高山景行”字画的生产、销售行为,打击侵权行为,确保市场公平竞争。
其次,提升产品质量,注重文化内涵。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应该注重提高字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避免粗制滥造,真正将文化融入到商品之中。
再次,加强文化宣传教育,提升公众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高山景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其文化内涵,避免对文化的过度消费和误读。
最后,鼓励创新,开发多元化的文化产品。除了字画之外,还可以开发其他形式的文化产品,例如文创产品、主题展览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丰富黄鹤楼的文化内涵。
总之,黄鹤楼周边“高山景行”字画的批发现象,是文化商品化与文化传承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一现象,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文化保护与传承,避免文化被过度商业化而失去其灵魂。 只有这样,才能让“高山景行”这句饱含哲理的成语,在商业浪潮中保留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并继续激励后人。 (化名:李先生,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