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卷烟生活指南”的自我辩驳:在争议中寻求生存空间
近日,名为“卷烟生活指南”(以下简称“卷烟号”)的微信公众号再次陷入舆论漩涡。其发布的内容,从卷烟鉴赏、烟草文化到吸烟技巧,无一不与香烟息息相关,引发了公众对其传播内容是否构成对未成年人及公众健康的危害的广泛质疑。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卷烟号选择以一篇名为“我们并非在推广吸烟”的长文回应,试图“自圆其说”,维护其生存空间。然而,其辩驳能否经得起推敲,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卷烟号在声明中首先强调,其公众号定位并非鼓励吸烟,而是旨在为成年烟民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分享一些关于卷烟的知识和文化。他们认为,了解卷烟的生产工艺、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并非等同于鼓励吸烟。这就好比研究酒文化不等于鼓励酗酒,研究咖啡文化不等于鼓励嗜咖啡因一样。这种类比看似合理,实则忽略了烟草制品与酒精、咖啡的本质区别。酒精和咖啡虽然也存在健康风险,但其危害程度与烟草制品相比,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大量科学研究证明,吸烟是多种严重疾病(如肺癌、冠心病等)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对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卷烟号辩称,其内容涵盖了卷烟的负面影响,例如会提及吸烟的危害和戒烟方法,并强调吸烟有害健康。然而,这种“点到为止”的提及,很容易被淹没在大量关于卷烟鉴赏、品吸技巧等正面的内容之中。正如一位网友(化名:李先生)评论所说:“公众号的‘烟草文化’内容远多于‘戒烟科普’,这很难让人相信其并非有意引导。” 这种信息失衡,客观上会淡化吸烟的危害,甚至会误导部分读者,特别是缺乏判断能力的青少年。
此外,卷烟号还试图将自身定位为一种“文化传承”,强调卷烟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将卷烟与文化相挂钩,本身就存在着一种道德上的模糊性。任何文化,都应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为目标。而烟草制品,其本质上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商品,将它与文化相捆绑,不仅无法提升其价值,反而会使其更加难以被批判。
卷烟号的“自圆其说”也面临着监管层面的挑战。近些年来,国家对烟草控制的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旨在减少吸烟率,保护公众健康。卷烟号的存在,无疑对这些政策的落实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虽然其声明中并没有直接鼓励吸烟行为,但其内容的倾向性,以及对青少年群体的潜在影响,都使其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
总而言之,卷烟号的辩驳难以令人信服。其试图将自身定位于一个“中立”的平台,却无法摆脱其内容对吸烟行为的客观促进作用。 在公众健康与商业利益的博弈中,任何将商业利益凌驾于公众健康之上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批判和监管。 卷烟号需要认真反思其运营模式,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避免成为传播错误信息,误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平台。 与其试图“自圆其说”,不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重心转向更积极的公众健康宣传,例如发布更多关于戒烟方法和烟草危害的科普文章,才能真正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化名:王女士,公共卫生专家)
与其纠结于如何“自圆其说”,不如坦然面对公众的质疑,认真反思自身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才是卷烟号乃至所有类似平台长久生存发展的正确之道。 只有真正将公众健康放在首位,才能在争议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并获得社会的认可。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